第七百三十九章 招考制度-《明帝国的崛起》
第(2/3)页
张昭坐在八仙桌旁,手里拿着筷子,夹着薄薄的羊肉,很随意的问道:“什么事情?”
目光看完原君李??一眼。
完原君李??看起来有点衰老,形容枯槁。他的身体一向不大好,这是朝野共知的事情。这一个月以来,骤然尝到大权在握的滋味,他有些放纵。
其实所谓的“大权在握”那只是相对的。大明朝廷还未批复王守仁任朝鲜总督。但是北直隶、辽东等地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举办考试,同时抽调部分进士官员进入朝鲜王国北部,充任各地的主官。
在弘治十六年,京城中就已经开始采取考试的办法录取吏员、杂官。无论任何学历、籍贯,只要身家清白就可以参加考试,通过之后,就可以做官。
正七品的正堂官,还是要由通过科举产生的进士们来担任。
但是,这个方案只实现一两年,大明士林中很多有识之士就感觉问题很大。
因为,秀才乃是科举体系的根基。而“乡试”常常是科举路上的“大关卡”,更难于“会试”。
所以基于这种情况,大明开国百年,开科取士,实际上累积了大量的秀才,童生。
这个群体的利益,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们是通过“监生”、“社学”来疏导。但效果不佳。大明的社会之中依旧有“穷秀才”的说法。这乃是公认的社会事实。
因而,在“招考”制度之下,这些监生、秀才、童生们顿时是纷纷加入,踊跃报考,学习语文、数学、政治三门课程,继而被录取为杂职官(从不入流的典史,到从七品的判官,这个等级都算),或者为吏员,充实到官僚体系之中。
这相当于挖了科举体系的墙角啊!和张昭依赖于国泰商行体系建立的小学,相互配合,相得益彰。
…
…
当然,这些都是大明内部的矛盾,甚至是很尖锐的矛盾。朝鲜王国这里是感受不到的。
这次,张昭顺利的兼并朝鲜王国,以李东阳为首的内阁立即在京中,在辽东布政司的所在地沈阳城,在山东布政司的济南,陕西布政司的太原,南直隶的金陵设立考点,招考大量的低级官员、吏员。准备在开春之后填充到朝鲜王国各地之中。
第(2/3)页